如期舉行的2015桃園地景藝術國際論壇對話在颱風過後為桃園帶來許多的可能性

以下是今天的收穫和心得,如果有更好的觀點建議和其他要補充的,歡迎在文章下方留言討論!

 

2015桃園地景藝術國際論壇資訊和主題討論:http://www.tylandartforum.com.tw

 

今天主要提到“藝術X藝術家X在地化與社區營造X城市發展”的關係:

 

<前提摘要>

 

a.桃園地區因為城市發展計畫,將原本的埤塘景觀填滿轉為商業或營建地,

 

   使得桃園的特色景觀頓時消失了一半,該如何保存和維護地區特色景觀?

 

b.新屋,觀音等桃園郊區因為年輕人口往都市就業的關係,有地區老化現象,如何吸引青壯年放心回家鄉工作生活?

C.原有農地休耕的情況增加,真正的原因有哪些?那些因素是否有其他發展或運用的機會,好比旱地體質適和耕作哪些植物蔬菜?

D.地區居民在地生活的無感,生活得太過理所當然而沒發掘地區特色的景觀,作物,大自然裏蘊藏的禮物,

   要如何讓在地人從新發掘、認同、運用所居住地區的贈禮發展在地凝聚力和特色?

E.藝術和藝術家和社區營造的關係和角色,如何透過藝術家產生新的可能性的連結,而這個連結可以為這個地區帶來哪些新的可能性?

F.在有限的政府資金下如何結合當地居民一起共同發掘地區特色、優點,讓花費變成另一種地區投資?

G.是否有心理準備讓年輕人表達對自己家鄉的看法、建議,並相信年輕人能夠為自己家鄉帶來新的可能性及發展?

 

可以思考的提問如下:

 

1.桃園地區特色景觀和節慶:埤塘、內海、桃園地區節慶(如水燈節),哪些需要保留,如何保留?

   可思考方向:埤塘、內海的景觀保留下來後有助於生態平衡、社區營造的優點?保留後可以成為為當地居民的______?

                    (ex:公共生態花園、自然生態區)

 

2.培養在地認同、重拾對在地生活的好奇可以從哪些活動開始?

   可能性如:從教育和在地活動參與著手=>

                  1.在地插畫家的繪本創作,讓小朋友用有趣好玩的角度認識自己的環境、也可以讓外國人透過繪本認識這個地區

                  2.在地工作坊,讓藝術&活動從生活中開始培養民眾對生活探索的好奇心和想像力(開闊更多的包容性、創造力)

                  3.運用在地廢棄的空間打造藝文交流區,可以透過座談討論的方式激盪當地居民一同思考家鄉的未來和發展,

                     而這個空間是否可以提供長期和短期的駐村,透過外地人的視野和交流活絡在地特色對在地的價值和未來應用的可能性

   

    這邊提一個大家從小就聽過的故事:如果我們要折斷一雙筷子很容易,一個人要折掉好幾十雙筷子就很困難,相反的,

                                                  如果我們只有一個人一口氣要折掉十幾雙筷子這很困難,但如果大家願意幫忙,

                                                  要折掉這幾十雙筷子就容易得多了.

                                                  社區營造是否真的需要花掉那麼多錢?

                                                  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可以如何運用大家現有的資源去產生最大的可能性?

                                                  資源可以如何運用交換?(資源:資金、技術、知識、原有的在地自然景觀、共識..等)

 

3.要讓年輕人回家鄉工作,那在地可以提供哪些舞台和交換生態系統讓大家放心的在家鄉投入跟經營?

   可以思考的是:如果有一天我們的貨幣不再流通,那我們還擁有哪些價值是可以用來交換或用在維持甚至是經營一個在地共生經濟體系?

 

4.藝術家的角色和社區關係;藝術家的未來:

   可以思考的是:扮演引導、協助居民思考探索、教育、搭起在地居民連結的橋樑.而在這之後藝術家還可以有哪些舞台機會不斷創作?

                       (ex:國內駐點地區的持續創作、國內不同地區的持續創作、跨國交流的持續創作、藉由商業活動的持續創作)

5.在地經營與發展帶來的效益?可以思考的是:是否可以因此解決前情提要的情況,藉由在地凝聚力吸引外地民眾和在地民眾的認同與支持

 

藝術家的方想及觀點:

 

王文志藝術家對於藝術如何參與社區營造關係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架構觀點:

1.藝術家透過居民通力合作(共同的生活體驗)完成作品,增加居民對在地環境的認知和認同(藝術家和居民的關係)

2.這個體驗讓居民和土地產程情感連結(連結了人和土地的關係)

3該作品的發想來自土地和在地生態,因此作品和土地有很強的連結關係(作品和土地的關係)

 

這些是我們可以思考的方向,另外一點是,作品、土地、居民和藝術家之間的關係如何持續或衍生?

還有關於interlocal的概念及發展,維護在地景觀資源的當務之急是桃園地區民眾需要關注和協力討論和執行的

相對的這個議題也將帶給其他地區不同的思考想像.

 

發掘各個優點將之串聯跟整合成獨有的在地特色,將帶來人們對未來的想像

但在那之前,大家必須有心理準備用不同於以往的方式才能為在地帶來新的可能性和契機

 

面對居民討論共識

面對孩童學子注入藝文教育課題和活動參與

最後藉由藝術家(可以是外地與在地藝術家合作)結合居民一起為在地實踐新的可能性.

一個外地人在新的環境至少要住上一到三個月(語言不同的情況下會更長),

持續性的短期活動能量才能讓在地化經濟發展和交流貼近文化部的終極目標.

 

 

 

 

 

 

arrow
arrow

    Dreamoftheworl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